名称由来
“咸宁”一词,最早出现在周朝的典籍中。《周易》中说:“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合,首出庶物,万国咸宁。”《尚书·大禹谟》中也说:“野无遗贤,万帮咸宁。”意即普天之下全都安宁。咸宁地名的确立,经历了一番曲折的演变过程。
唐高祖(李渊)武德四年(621年),改江夏郡为鄂州,咸属鄂州江夏县。唐代宗(李豫)大历三年(768年),割江夏县南境金城、丰乐、宣化三乡置永安镇,直属鄂州。此为咸宁建置之始。永安,意即永远安宁。
后唐明宗(李亶)天成三年(928年)改永安镇为永安场。后周世宗(柴荣)显德二年(955年),升永安场为永安县,属鄂州。此为咸宁立县之始。
宋真宗(赵恒)景德四年(1007年),为避宋太祖赵匡胤永安陵讳,按《易·乾象》中“万国咸宁”与“永安”近义之意,改为咸宁县。自此,“咸宁”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确立。
唐高祖(李渊)武德四年(621年),改江夏郡为鄂州,咸属鄂州江夏县。唐代宗(李豫)大历三年(768年),割江夏县南境金城、丰乐、宣化三乡置永安镇,直属鄂州。此为咸宁建置之始。永安,意即永远安宁。
后唐明宗(李亶)天成三年(928年)改永安镇为永安场。后周世宗(柴荣)显德二年(955年),升永安场为永安县,属鄂州。此为咸宁立县之始。
宋真宗(赵恒)景德四年(1007年),为避宋太祖赵匡胤永安陵讳,按《易·乾象》中“万国咸宁”与“永安”近义之意,改为咸宁县。自此,“咸宁”这方土地的域名正式确立。
历史文化
咸宁有着以铜鼓为代表的商周青铜文化,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,以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为代表的革命文化,以向阳湖文化名人村为代表的名人文化,以温泉、九宫山、陆水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,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影响;民间文学艺术特色鲜明,民间歌舞、音乐、剪纸、布贴等远赴欧洲十几个国家演出和展览,呜嘟、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,提琴戏是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,民间机智人物故事、民间叙事诗在全国民间文学殿堂占有重要的位置。
环境文化
地貌
咸宁市地势南高北低,根据全国地貌区划可以分为3个地貌区:沿江湖冲积平原区:位于咸宁市西北部,为赤壁市茶庵岭至咸安区双溪以北的大片地区。大幕山—雨山低山丘陵区:位于咸安市中部,通山县高潮至沙店一线以北,茶庵岭至双溪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。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地区:位于咸宁市通山高潮至沙店一线以南地区,为花岗岩、变质岩组成的穹窿褶皱断层山陡坡地形。
气候
咸宁市气候温和,降水充沛,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,无霜期长。冬季盛行偏北风,偏冷干燥;夏季盛行偏南风,高温多雨。年平均气温16.8℃,极端最高气温41.4℃,极端最低的气温为零下15.4℃。年平均降水量1577.4毫米,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754.5小时,年平均无霜期为245~258天。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倒春寒、大暴雨、水灾、洪涝及夏旱、伏旱等。
位置
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,长江中游南岸,湘鄂赣三省交界处。东临阳新,南接崇阳,西界蒲圻,北交武昌,东南与通山接壤,西北与嘉鱼毗邻,总面积10033平方千米。
咸宁市地势南高北低,根据全国地貌区划可以分为3个地貌区:沿江湖冲积平原区:位于咸宁市西北部,为赤壁市茶庵岭至咸安区双溪以北的大片地区。大幕山—雨山低山丘陵区:位于咸安市中部,通山县高潮至沙店一线以北,茶庵岭至双溪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。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地区:位于咸宁市通山高潮至沙店一线以南地区,为花岗岩、变质岩组成的穹窿褶皱断层山陡坡地形。
气候
咸宁市气候温和,降水充沛,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,无霜期长。冬季盛行偏北风,偏冷干燥;夏季盛行偏南风,高温多雨。年平均气温16.8℃,极端最高气温41.4℃,极端最低的气温为零下15.4℃。年平均降水量1577.4毫米,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754.5小时,年平均无霜期为245~258天。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倒春寒、大暴雨、水灾、洪涝及夏旱、伏旱等。
位置
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,长江中游南岸,湘鄂赣三省交界处。东临阳新,南接崇阳,西界蒲圻,北交武昌,东南与通山接壤,西北与嘉鱼毗邻,总面积10033平方千米。